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东汉 · 张超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四
中外云扰,万夫鼎沸(《文选·曹囧六代论》注。)
诏责汝南王亮泰始六年六月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三
高平困急,计城中及旗旂足以相拔,就不能径至,尚当深进。
今奔突有投。
而坐视覆败,故加旂大戮。
今若罪不在旂,当有所在(《晋书·汝南王亮传》。秦州刺史胡烈为羌虏所害,将军刘旂、骑督敬琰赴救,不进。旂当斩,军师曹囧上言,节度之咎,由而出,乞丐旂死。诏云云。)
魏氏春秋评 其二十二 魏诸王同匹夫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三
异哉,魏氏之封建也!
不度先王之典,不思藩屏之术,违敦睦之风,背维城之义。
汉初之封,或权侔人主,虽云不度,时势然也。
魏氏诸侯,陋同匹夫,虽惩七国,矫枉过也。
且魏之代汉,非积德之由,风泽既微,六合未一,而雕剪枝干,委权异族,势同瘣木,危若巢幕,不嗣忽诸,非天丧也。
五等之制,万世不易之典,六代兴亡,曹囧论之详矣(《魏志·陈思王植传》注)
曹囧引语 魏晋 · 无名氏
 押阳韵
魏氏春秋曰:宗室曹囧上书曰:语曰云云。冀以此论感悟曹爽不能纳。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评注。)
反五等六代论 晚唐 · 李溪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三
魏曹元首六代论。
称夏殷周与人共治。
历世数十。
秦王独制。
二世而亡。
亦言周氏陵夷侵弱。
大抵非秦废五等之爵。
置郡县之官。
晋陆士衡著五等论。
陈八代汉兴亡之由。
言五等之制。
始于黄唐。
郡县之治。
创自秦汉。
以为周制万邦思治
偫后图身。
及承微积弊。
王室遂卑犹保名位。
祚垂后嗣。
秦弃道任术。
颠沛之衅。
实由孤立。
夫百世非可悬御。
善制不能无弊。
侵弱愈于殄祀。
土崩痛于陵夷。
欲权其多福。
取其小祸。
总二家之旨。
皆是五等而非郡县。
徒苟救于疾颠。
而未免于陵夷也。
譬犹医者。
苟欲救人之死。
而不能愈其病苦。
岂谓知经脉药石之本。
决存亡祸福之乎。
且陵夷土崩。
二患俱免者。
岂无通论哉。
但二家不能知耳。
故皆引五等之长。
说郡县之短。
元首则言五等藩卫。
引春秋勤王之事以为證。
欲使秦人割裂州国。
分王子弟。
使土有常君。
人有定主。
士衡又谓五等之国为已土。
众皆我人。
人安我受其利。
国伤家婴其病。
故为已思治
郡县之长。
进趋之情锐。
安人之誉迟。
是以侵百姓以利己。
损实事以养名。
故为利图物。
以为诸侯享食茅土。
万国受世及。
则南面之君。
各务其治。
九服之人。
知有定主。
此皆不知之说也。
夫春秋之时。
诸侯擅相攘伐。
苟欲求霸。
则以正王室为事。
故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外虽诈忠以邀名。
内实包藏祸心以图神器。
老子所谓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也。
岂所以为藩卫哉。
所谓为己思治者。
诚忧其国伤其家病而致治矣。
且若国不富兵不强。
则未出于伤病也。
若富国强兵。
疆陵弱。
众暴寡。
蹙而为九。
并而为七。
是岂非古制耶。
故知虽少其力犹益也。
比身臂则不同矣。
夫身手者。
大小常定也。
诸侯之土。
变易者也。
向使臂指能变而为大小。
于身又乌可得而使耶。
是知五等之制。
不计于大小强弱。
皆得擅权独断。
自有卿相。
恣之则不逊。
削之则怨。
陵夷逆节。
固必有矣。
士衡云。
势足者反疾。
土狭者逆迟。
夫土狭既不免逆。
岂过正境土者之灾耶。
假令小制七国。
则反有迟速者之小异耳。
岂知郡县之主。
权弱势轻。
跨有千里。
负阻山峤。
奸谋未毕。
而身已迁代。
然而强兵练甲。
足以禦四夷之患。
人徒租税。
足以满家国之急。
则未必无土崩之事。
而秦汉俱败。
岂由此耶。
元首又徵秦之败于委政赵高
诛夷宗族。
西汉则王氏擅朝。
排摈宗室。
后汉阉竖执衡。
孤立于上。
此乃灭君亲臣强之殃。
而非郡县之失也。
设有侯伯之国。
则亦助乱而已。
焉足赖哉。
由是观之。
五等与郡县。
其利害相去远矣。
向使早觉悟。
废五等世及之法。
立郡县可制之符。
以矫周枉。
威灵不假于臣下。
及刑戮强兵耶(疑)则必修文武之业。
霸王之术。
设业固则帝位危矣。
虽各安其国。
置天子于何地。
岂可以为思治哉。
今郡县或侵百姓。
损实事。
然而升降黜陟。
在于一人。
比之侯伯。
固不为大患也。
又且奉京师之法。
禀宰辅之威。
虽职官迁转不一。
而法已定矣。
五等者。
世及相承。
擅更法令。
如鲁作邱甲。
晋立六军。
郑铸刑书。
如此者实繁。
天下所以安上之国土。
非爱事身与子孙也。
安与不安。
在于立教化。
正法令。
国虽一姓。
而法已万变。
岂所以为知有定主哉。
由是知曹陆之论。
所谓藩卫者。
乃篡逆之萌也。
思治者。
乃祸乱之萌也。
定主者。
乃不定也。
夫如是。
则焉有不为患也。
昔汉有吴楚七国之患。
元首乃惩之于高祖封建。
地过古制。
贾谊之言。
欲众建诸侯。
而少其力。
使海内若身之使臂。
臂之使指。
则下无背叛之心。
上无诛伐之事。
士衡亦谓汉大启侯王。
境土踰溢。
以七国为过正之灾。
若然者。
班固汉书赞言周制千八百国。
戴记分天下为九州二百一十国。
则千八百九十国也。
公侯百里。
伯七十里。
子男五十里。
其为褊小已极矣。
其卒也强。
不一一于骨肉以惩秦失。
去其弊政。
用其上策。
如此则可历世长远。
而支派强大矣。
岂有周室陵迟嬴氏土崩之衅乎。
东魏童谣 南北朝 · 无名氏
 押纸韵
魏纪曰:孝武帝既入关。渤海王高欢议立清河王子善见。以奉明帝之后。是为孝静皇帝。迁都于邺。为东魏。自是军国政务皆归相府。先是童谣云云。按青雀子谓静帝。实清河王世子。鹦鹉谓神武。即高欢也。后竟为齐所灭。
可怜青雀子,飞来邺城里。
羽翮垂欲成,化作鹦鹉子(○《乐府诗集》八十九。《北齐书》神武纪下。《诗纪》百九。)
封建论 隋末唐初 · 李百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三
臣闻经国庇民。
王者之常制。
尊主安上
人情之本方。
思阐理定之规。
以宏长代之业者。
万古不易。
百虑同归。
然命历有赊促之殊。
邦家有理乱之异。
遐观载籍。
论之详矣。
咸云周过其数。
秦不及期。
存亡之理。
在于郡国。
周氏以鉴夏殷之长久。
遵黄唐之并建。
维城磐石。
深根固本。
虽王纲弛废。
而枝干相持。
故使逆节不生。
宗祀不绝。
秦氏背师古之训。
弃先王之道。
践华恃险。
罢侯置守。
子弟无尺土之邑。
兆庶罕共理之忧。
故一夫号呼。
七庙隳圯。
臣以为自古皇王。
君临宇内。
莫不受命上元
飞名帝箓。
缔搆遇兴王之运。
殷忧属启圣之期。
魏武携养之资。
汉高徒役之贱。
非止意有觊觎。
推之亦不能去也。
若其狱讼不归。
菁华已竭。
帝尧之光被四表。
大舜之上齐七政。
非止情存揖让。
守之亦不可固焉。
放勋重华之德。
尚不能克昌厥后。
是知祚之长短。
必在天时。
政或盛衰。
有关人事。
宗周卜世三十。
卜年七百。
虽沦胥之道斯极。
而文武之器犹存。
斯则龟鼎之祚。
已悬定于杳冥也。
至使南征不返。
东迁避逼。
禋祀如线。
郊畿不守。
此乃陵夷之渐。
有累于封建焉。
暴秦运短闰馀。
数钟百六
受命之主。
德异禹汤。
继世之君。
才非启诵。
借使李斯王绾之辈。
咸开四履。
将闾子婴之徒。
俱启千乘。
岂能逆帝子之勃兴。
抗龙颜之基命者也。
然则得失成败。
各有由焉。
而著述之家。
多守常辙。
莫不情忘今古。
理蔽浇淳。
欲以百王之季。
行三代之法。
天下五服之内。
尽封诸侯。
王畿千乘之间。
俱为采地。
是则以结绳之化。
行虞夏之朝。
用象刑之典。
治刘曹之末。
纪纲弛紊。
断可知焉。
锲船求剑。
未见其可。
胶柱求音。
弥所多惑。
徒知问鼎请隧
有惧勤王之师。
白马素车
无复藩篱之援。
不悟望夷之衅。
未甚羿浞之灾。
既罹高贵之殃。
宁异申缯之酷。
此乃钦明昏乱。
自革安危。
固非守宰公侯。
以成兴废。
且数世之后。
王室浸微。
始自藩屏。
化为仇敌。
家殊俗。
国异政。
强淩弱。
众暴寡。
疆埸彼此。
干戈日寻。
狐骀之役。
女子尽髽。
崤陵之师。
只轮不返。
盖略举一隅。
其馀不可胜数。
陆士衡方规规然云。
嗣王委其九鼎。
凶族据其大邑
天下晏然。
以治待乱。
言之谬也。
而设官分职。
任贤使能。
以循良之才。
膺共治之寄。
刺郡分竹。
何代无人。
至使地或呈祥。
天不爱宝。
民称父母。
政比神明。
曹元首方区区然称。
与人共其乐者。
人必忧其忧。
与人同其安者。
人必拯其危。
岂容委以侯伯。
则同其安危。
任之牧宰。
则殊其忧乐。
言之妄也。
封君列国
藉庆门资。
忘其先业之艰难。
轻其自然之崇贵。
莫不世增淫虐
代益骄侈。
自离宫别馆。
切汉淩云。
或形人力而将尽。
或召诸侯而共落。
陈灵则君臣悖礼。
共侮徵舒。
卫宣则父子聚麀。
终诛寿朔。
乃云为已思治
岂若是乎。
内外偫官。
选自朝廷。
擢士庶以任之。
澄水镜以鉴之。
年劳优其阶品
考绩明其黜陟。
进取事切。
砥砺情深。
或俸禄不入私门。
妻子不之官舍。
颁条之贵。
食不举火。
剖符之重。
衣惟补
南郡太守
敝布裹身。
莱芜县
尘生甑
专云为利图物。
何其爽欤。
总而言之。
爵非世及。
用贤之路广。
民无定主。
附下之情不固。
此乃愚智所辩。
安可惑哉。
至如灭国杀君。
乱常干纪。
春秋二百年间。
略无宁岁。
次睢咸秩。
遂用玉帛之君。
鲁道有荡。
每等衣裳之会。
纵使西汉哀平之际。
东洛桓灵之时。
下吏淫暴。
必不至此。
为政之道。
可一言以蔽之。
伏惟陛下握纪御天。
膺期启圣。
救亿兆之焚溺。
扫氛祲于寰宇。
创业垂统。
配二仪以立德。
发号施令。
妙万物以为言。
独照宸衷。
永怀前古。
将复五等而修旧制。
建万国以亲诸侯。
窃以汉魏以还。
馀风之弊未尽。
勋华既往。
至公之道革。
况晋氏失驭。
宇县崩离。
后魏乘时。
华夷杂处。
重之以关河分阻。
吴楚悬隔。
习文学者。
尚长短纵横之术。
习武艺者。
尽干戈战争之心。
毕为狙诈之阶。
弥长浇浮之俗。
开皇在运。
因籍外家。
驱御偫英。
任雄猜之数。
坐移时运。
非克定之功。
年踰二纪。
民不见德。
及大业嗣文。
世道交丧。
先王人物。
扫地将尽。
虽天纵神武
削平寇虐。
兵威不息。
劳止未康。
自陛下仰顺圣慈。
嗣膺宝历。
情深致理。
综覈前王。
虽至道难名。
言象所绝。
略陈梗槩。
实所庶几。
爱敬蒸蒸。
劳而不倦。
大舜之孝也。
访安内竖。
亲尝御膳。
文王之德也。
宪司谳罪。
尚书奏狱。
大小必察。
枉直咸举。
以断趾之法。
易大辟之刑。
情必隐恻。
贯彻幽显。
大禹之泣辜也。
正色直言。
虚心受纳。
不简鄙陋。
无弃刍荛。
帝尧之求谏也。
宏奖名教。
敦劝学徒。
既擢明经于青紫。
将升硕儒于卿相。
圣人之善诱也。
偫臣以宫中暑湿。
寝膳或违。
请徙御高明。
营一小阁。
遂惜十家之产。
竟抑子来之愿。
不阴阳之感。
以安卑陋之居。
去岁凶俭。
普天饥馑。
丧乱甫尔。
仓廪虚空。
圣情矜悯。
勤加赈恤。
竟无一人。
流离道路。
犹且食啖藜藿。
乐彻簨簴。
言必悽动。
貌成臞瘠。
公旦喜于重译。
文命矜其即序。
陛下每见四夷款附。
万里归仁
必退思进省。
凝神动虑。
恐妄劳中国。
以求远方。
不籍万古之英声。
以存一时之茂实。
心切忧劳。
迹绝游幸。
每旦视朝。
听受无倦。
智周于万物。
道济于天下。
罢朝之后。
引进名臣。
讨论是非。
备尽肝膈。
惟及政事。
更无异辞。
才及日昃
必命才学之士。
赐以清闲。
高谈典籍。
杂以文咏。
间以元言。
一夜忘疲。
中宵不寐。
此之四道。
独迈往初。
实生民以来。
一人而已。
宏兹风化。
昭示四方。
信可以期月之间。
弥纶天壤。
而淳朴尚阻。
浮诡未移。
此由习之已久。
难以卒变。
请待琢雕成朴。
以质代文。
刑措之教一行。
登封之礼云毕。
然后定疆理之制。
议山河之赏。
未为晚焉。
易称天地盈虚。
与时消息。
况于人乎。
美哉言也。
五等论 初唐 · 朱敬则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一
昔秦废五等。崔实仲长统王朗曹囧等皆以为秦之失。
余窃异之。试通其志云。
盖明王之理天下也。先之以博爱
本之以仁义。张四维。
尊五美。悬礼乐于庭宇。
置轨范于中衢。然后决元波使横流。
扬薰风以高扇。流恺悌之甘泽。
浸旷荡之膏腴。正理革其淫邪。
淳风柔其骨髓。使天下之人。
心醉而神足。其于忠义也。
立则见其参于前。其于进趋也。
皎若章程之在目。礼经所及。
等日月之难踰。声教所行。
虽风雨之不辍。圣人知俗之渐化也。
王道之已行也。于是体国经野。
庸功勋亲。分山裂河。
设磐石之固。内守外禦。
有维城之基。连结遍于域中。
胶葛尽于封内。虽道昏时丧。
泽竭政塞。郑伯逐王。
申侯弑主。鲁不供物。
宋不城周。吴徵百牢。
楚问九鼎。小白之一匡天下。
重耳之一战诸侯。无君之迹显然。
篡夺之谋中寝者。直以周礼尚存。
书不陨。故曰不敢失坠。
天威在颜。自春秋之后。
礼义渐颓。风俗尘昏。
愧耻心尽。疾走先得者为上。
夺攘投会者为能。加以八世专齐。
三家分晋。子贡之乱五国
苏秦之斗七雄。苛刻繁兴。
经籍道息。莫不长诈术
贵攻战。万姓皆戴爪牙。
无人不属觜距。所以商鞅欺故友。
李斯囚旧交。孙膑丧足于庞涓
张仪得志于陈轸。一旅之众。
便欲称王。再战之雄。
争来奉帝。先王会盟之礼。
昔时樽俎之容。三代元风。
扫地尽矣。况始皇削平区宇。
殊非至公。李斯之作股肱。
罕循大道。人无见德。
唯虐是闻。当此时也。
主猜于上。人骇于下。
父不能保之于子。君不能得之于臣。
欲使始皇分土。奸雄建侯
薄俗若喻晋郑之可依。便借贼兵而资盗粮。
寄鱼龙而助风雨。不可行也。
是以秦鉴周德之绵深。惧已图之不远。
置守。高下在心。
天下制在一人。百姓不闻二主。
直是不得行其世封。非薄功臣而贱骨肉也。
高皇帝揭日月之明。怀天地之量。
算材不足以分赏。论功不足以受封。
邑皆百城。土有千里。
殷国富。地广兵强。
五十年间。七国同反。
贾谊忧失其国。晁错请削其地。
若言由大而反也。不若召陵之师。
践土之众也。若言有材而起也。
刘濞非王霸之材。田禄无先管之略也。
且齐晋以逆礼为惭。吴楚以犯上非愧。
衅由教起。其所由来远矣。
自此之后。杂霸又衰。
中兴不能改物创图。黄初不能深谋远虑。
缅乎汉魏之际。寻其经纬之初。
未有积德重光。泽及万物。
观其教。偷薄于风。
察其人。豺狼于汉日。
魏太祖曰。若使无孤。
天下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明窃号谥者触目皆是。欲以此时开赐履之祚。
垂万代之封。必有通车三川以窥周室。
介马汾隰而逐翼侯王司徒屡请于当时。
曹元首又勤于宗室。皆不知时也。
论封建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二、《苏文忠公全集》卷五、《历代名贤确论》卷三三、《文编》卷二八、《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九五、《经济类编》卷八○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填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不立彊家世卿者,以鲁三桓、六卿、齐田氏为戒也。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
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又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世未有非之者。
李斯之论,与子房何异。
世特以成败为是非耳。
高帝子房之言,吐哺骂郦生,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彭、英、卢,岂独高帝子房亦与焉。
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曹元首、陆机、刘颂及唐太宗时魏徵、李百药、颜师古,其后则刘秩、杜佑、柳宗元。
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
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
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
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杀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
其馀卿士大夫不世袭者。
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
故吾以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策林 其五十一 五十一议封建论郡县806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问。周制五等。
其弊也。王室衰微。
秦废列国。其败也。
天下崩坏。汉封子弟。
其失也。侯王僭乱。
何则。为制不同。
同归于弊也。故自古及今。
议其是非者多矣。今若建侯开国。
恐失随时之宜。如置守专城。
虑乖稽古之义。考其要旨。
其谁可从。又问。
封建之制。肇自黄唐。
郡县之规。始于秦汉。
或沿或革。以至国朝。
今欲子兆人。家四海。
建不拔之业。垂无疆之休。
大鉴兴亡。从长而用。
无论古今。择善而行。
侯与守而何先。郡与国而孰愈。
具书于策。当举行之。
臣闻封建之废久矣。是非之论多矣。
异同之要。归于三科
或曰。周人制五等。
封亲贤。其弊也。
诸侯擅战伐。陪臣执国命。
故闻蚕食瓜剖。以至于衰灭也。
李斯周青臣之议。繇是兴焉。
又曰。秦皇废列国。
弃子弟。其败也。
万民无定主。九族为匹夫。
故鱼烂土崩。以至于覆亡也。
曹囧士衡之论。繇是作焉。
又曰。汉氏侯功臣
王同姓。其失也。
爵号太尊。土宇太广。
故鸱张瓦解。以至于勃乱也。
晁错主父之计。繇是行焉。
然则秦惩周之弊也。既以亡而易衰。
汉鉴秦之亡也。亦矫枉而过正。
历代之说。无出于此者。
以臣所观。窃谓知其一。
未知其二也。何者。
臣闻王者将欲家四海。子兆人。
垂无疆之休。建不拔之业者。
在乎操理柄。立人防。
导化源。固邦本而已。
盖刑行德立。近悦远安
恩信推于中。惠化流于外。
如此则四夷为臣妾。况海内乎。
虽置守罢侯。亦无害也。
若法坏荒。亲离贤弃。
王泽竭于上。人心叛于下。
如此则九族为雠敌。况天下乎。
虽废郡建邦。又何益也。
故臣以为周之衰灭者。上失其道。
天厌其德。非为封建之弊也。
秦之覆亡者。君流其毒。
人离其心。非唯郡县之咎也。
汉之祸乱者。宠而失教。
立不选贤。非独强大之故也。
繇是观之。苟固其本。
导其源。虽郡与国。
俱可理而安矣。苟踰其防。
失其柄。虽侯与守。
俱能乱且危矣。伏惟陛下虑远忧近。
古观今。以敦睦亲族为先。
不以封王为急。以优劝劳逸为念。
不以建侯为思。以尊贤宠德为心。
不以开国为意。以安抚黎元为事。
不以废郡为谋。则无疆之休。
不拔之业。在于此矣。
况国家之制。垂二百年。
法著一王。理经十圣。
变革之议。非臣敢知。
金陵书事用犁眉公钱塘怀古韵 清 · 周龙藻
五言排律 押虞韵
自昔龙蟠地,前朝此建都。
上游浮七泽,沃壤接三吴。
晋宋羞残局,岐丰吐壮图。
北巡基并巩,南顾势非孤。
鼠贼凌关辅,妖氛遍海隅
尧城先示变,高寝渐忧
当璧违公论,迎鸾压武夫。
新亭刚对泣,狎客已群呼。
刷耻谁尝胆,衔忠欲赐镂。
处堂偷宴息,怀鸩作欢娱。
马指移魁柄,蝇营占奥区。
通侯竞瓜步,宰相乐秦湖。
故剑倾椒掖,良家进锦襦。
春镫翻乐府,花月拥氍毹。
一载朝廷小,千秋涕泪濡。
举烽空扰攘,借箸漫含胡。
但倚江波涌,宁知王气殊。
中兴旋失鹿,末造遂瞻乌。
偶尔寻双阙,凄然感九衢。
祸因门户兆,隙与禁庭俱。
郑袖房帷宠,梁王国土腴。
本防煎釜豆,终见委囊珠。
钟阜风尘改,行宫岁月逾。
公原尽瘁,汉祚适多虞。
莫抱兰成恨,休谈元首迂曹元首有《六代兴亡论》。)
燕矶回棹处,沽酒鲙江鲈。